
图片
张雪松
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
1.
《金刚经》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。鸠摩罗什来到长安,他首先把《金刚经》翻译成了中文。
从此之后,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《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三百年间《金刚经》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。
在这六次翻译过程中,除了562年南朝的真谛法师在广东进行了一次翻译之外,剩下五次的翻译都是在北方完成的。
南朝真谛法师翻译的底本,是海路带过来的;剩下五次都是陆路。有一次是在洛阳,余下四次都是在长安(今天西安一带)翻译的。
最后,703年义净的译本,篇幅最短翻译质量比较高。近代有些佛学专家,例如吕瀓先生,比较推崇义净的译本。不过历史上《金刚经》流传最广的译本,是402年鸠摩罗什翻译的译本。
鸠摩罗什的译本,篇幅五千多字,跟老子《道德经》的篇幅差不多。在这六次翻译过程中,篇幅最长的是玄奘法师的翻译,大概有8000多字,比鸠摩罗什的译本多三千多字。
玄奘法师的这次翻译是在648年,在长安的玉华宫译出来的。当时为什么要译它呢?
648年的时候,唐太宗李世民病重,快要去世了。唐太宗希望翻一部经典,加以流通,以此收获福德,消灾延寿。所以请玄奘法师赶工,加班加点翻译出《金刚经》。图片
当时玄奘法师有别的翻译工作在做,他临时中断自己的翻译工作,加班翻译《金刚经》。
史料记载,当时一直翻译到当晚的五更(相当于现在凌晨四点)译出以后赶紧拿给唐太宗匆匆翻了一下,然后就下旨让人抄写一万部,流布天下。
翻译是加班加点完成的,文字润色不免差一些火候。玄奘法师后来也曾对这个译本进行过修订。但因之前的译本已经流通天下了,所以到最后流传下来的还是最初的版本。图片
佛教徒认为翻译抄写《金刚经》能消灾延寿,这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传统,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有这种想法。
甚至有人花钱请僧人读《金刚经》,读上几百遍,然后把经本拿到父母坟前烧掉,认为这样对父母有好处。
现在有些人读经典也有这样的情况。比如很多人读《大学》、读《中庸》,不是为了学习古代汉语或者学习中国哲学史,纯粹是他读完了觉得自己道德高尚了。
这其实是宗教性的经典阅读,跟我们从思想史、从研究义理、探讨哲学的角度来学习是不同的。
2.
《金刚经》,刚才提到有六个译本,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。
鸠摩罗什是玄奘之前、中国最伟大的佛学义理大师和翻译大师。他的很多译经流传至今。
*注:我们一般约定俗成简称他为罗什,严格说来是不正确的。他的姓是“鸠摩罗”,“什”是他的名字,所以叫“罗什”实际上是把他的姓和名念“破”了。我们可以叫他“什公”。
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。按照《高僧传》的记载,鸠摩罗炎原来也是一代高僧。他来到了龟兹国,鸠摩罗什的母亲,是龟兹国的公主,看上他了,非要跟他结婚。鸠摩罗炎没有办法,还俗跟她结了婚。图片
他们的儿子,鸠摩罗什就属于中国人常说的“文曲星下凡”。
鸠摩罗什的妈妈本来不会梵语,怀了鸠摩罗什以后就会梵语了,也变得很聪明,后来生了鸠摩罗什以后又不会梵语了。反正这类神化了鸠摩罗什的故事很多。
鸠摩罗什在当时西域的声望很高。
苻坚,作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,所拥有的势力很大。他听说鸠摩罗什的声望以后,想派兵攻打西域,把鸠摩罗什夺过来。
因为鸠摩罗什作为宗教家的影响非常大,如果把他掌握在手中,对于苻坚的统治有莫大的好处。
图片
苻坚喜欢“招纳”,把人强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。比如,他为什么攻打襄阳呢?他说,为了获得一人半人。
那半个人是习凿齿,儒学家,也是史学家,但因为腿部残疾,所以算是“半人”。另外那“一人”是释道安,一位非常有名的僧人,当时的佛教界领袖。
苻坚攻打南方的襄阳,是为了“得一人半”。苻坚又派吕光去攻打西域,其实是为了虏获鸠摩罗什。
当时鸠摩罗什非常有名,释道安希望苻坚把鸠摩罗什请到中国共同译经,于是就派吕光去攻打西域。还真的让他们打下了龟兹国,俘获了鸠摩罗什。
但后来淝水之战败了,苻坚帝国垮台,吕光没有把鸠摩罗什带回长安,而是在西北地区姑臧(今天甘肃武威)在此处自立“凉”,成为地方割据势力。
3.
按照汉文《高僧传》的记载,吕光一开始对鸠摩罗什不好,觉得鸠摩罗什很年轻,有点歧视他。所以让他骑很不听话的马,给他出很多难题。
有没有发现,从《高僧传》的角度来说,这前后有点矛盾得有点奇怪。本来去打西域就是为了获得鸠摩罗什,但“捕获”了鸠摩罗什以后,又对鸠摩罗什很不恭敬。图片
图片
而按照《红史》等藏族的佛教史料记载,苻坚派吕光去打西域,不是为了获得鸠摩罗什,是为了获得鸠摩罗什的爸爸,也就是一代高僧的鸠摩罗炎。
但打下龟兹的时候,鸠摩罗炎已经去世了。没办法,只能退而求其次,找到了鸠摩罗什。我认为,藏文的史料对于故事情节安排,是相对合理一些。
西藏人写佛教历史也是先写印度佛教。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内陆,再从中国汉地传到西藏。
所以,藏文的史料当中也有大量汉传佛教的内容,特别是早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中叶之前的佛教史料。
鸠摩罗什他翻译了大量的般若类经典,《小品般若》、《大品般若》等,他翻译了八千颂般若和两万五千颂般若。图片
另外,他非常重视龙树的中观哲学。龙树的一整套哲学都被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。
他翻译了龙树这一学派的四论,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。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、425卷。
*注:《中论》和《百论》是龙树的作品,《十二门论》是龙树的弟子提婆写的。《大智度论》的署名也是龙树,“智度”就是般若波罗蜜,用智慧度你到彼岸。
不仅如此,他还翻译了《妙法莲华经》《维摩诘经》等经典。有些佛经,虽然以前有汉译本,但是鸠摩罗什翻译得更好、更流畅,所以他的新译本流通更广泛。
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他的译经被历代信徒所传诵。图片
文:师父曰原创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国内可靠的实盘交易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的公司行业门户,配资免费体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